2025年6月9日,由西山区人民法院与昆明市律师协会联合举办的首期律师调解员培训班在西山区人民法院调解培训基地正式启动。西山区人民法院院长孙建、副院长褚赢,昆明市律师协会会长冀蓓红、副会长杨卫华、调解专业委员会主任李雁函出席了开班仪式,近百名律师调解员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专业化调解能力提升之旅,标志着昆明市在深化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构建多元解纷机制上迈出关键一步。
孙建院长在开班仪式中强调,律师调解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它整合了律师的专业、职业与实践优势,是为群众提供高效、灵活解纷方案的关键力量。面对最高人民法院推动诉前调解向先行调解转型的新要求,寄语学员把握机遇,积极参与综治中心前端矛盾化解,实现“双向奔赴”,为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和谐注入新动能。
杨卫华副会长则从行业视角阐释使命:律师调解一头连接法律的专业权威,一头系着社会的和谐温度。他指出,本次培训旨在实现四大目标:深化思想认识、精进调解技能、规范职业行为、搭建交流平台。“成为优秀调解员,不仅需精湛的法律功底,更需为民情怀与化解矛盾的智慧。”希望学员珍惜机会,努力成为群众信赖的“法律明白人”。
民事法官:规范是调解的生命线
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法院罗玮法官以“民事法官眼中的律师调解”为题,直击实务痛点。他开宗明义:调解绝非“和稀泥”,而是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结合真实案例,他提出三大核心规范:严审委托真实性、精准定位案由与诉求、证据审查需严谨。同时,罗玮法官提出律师调解既要律师展现专业素养,也要正心正念,解纷者要回到相信法律的轨道上,同步提升办案能力,最终推动社会和谐与稳定。
拥有近九年调解经验的邓至臻老师结合自身从律师转型专职调解员的经历,分享实战心得。他强调,调解成功的关键在于“专业能力+跨界知识”:律师的非诉业务训练了全局观,而跨行业知识积累则能精准识破当事人“套路”。“当对方发现你懂行,才会收起轻视,回归法律轨道协商。”邓至臻老师更剖析了选择调解事业的深层动力:高效反馈的成就感与人性沟通的温暖。他总结道:“以赤子之心,用热爱的职业养活自己和所爱之人,便是最大幸福。”
本次培训通过法官与调解员的“双向赋能”,凸显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合力。法官将审判思维注入调解实务,助力律师建立居中裁判视角;调解员则以其灵活沟通优势,为法院纾解“案多人少”压力。西山区法院表示,未来将持续健全沟通机制,为律师调解提供文书指导、司法确认等支持,推动形成“源头化解-专业调解-司法保障”的闭环。
首期培训是昆明市探索“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里程碑。随着80名学员将所学投入实践,一支兼具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专业调解队伍正茁壮成长。他们将以法律为盾、以智慧为桥,在矛盾纠纷的源头筑起“第一道防线”,为法治昆明、和谐昆明建设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